湃書單|澎湃新聞編輯們在讀的14本書:新生育時代

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
2024-10-15 17:21
來源:澎湃新聞

時代背景下的個體經驗和思考,一定會影響你的寫作。這是本月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編輯們在讀的書。

《凡人瑣事:我的回憶》

章開沅/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2024年10月版

推薦人:彭珊珊

推薦語:

章開沅先生的回憶錄,近乎一部中國近代史學科的發展史,這是在看書之前就有所預想的,也是興趣所在。實際閱讀中,在遠沒有進行到學術人生的階段時,就被深深吸引了。

故事從世家少年的家族往事寫起,有祖輩與父輩在家道中落之際的命運,有祖母、外婆、母親等家族女性的人生,有“邊緣人”奶媽、拳師、私塾先生,還有對幼年時代的自己“內向、體弱、自卑和失落”的坦然剖白。章先生筆端的情感細膩深沉,也從這些親人的命運中寫出了一位學者對時代的理解與追問。

及至少年章開沅參與學潮,兩次退學,流浪川江,從盜匪的刀口下死里逃生,又投筆從戎,投身革命,更是跌宕起伏的“歷險記”。

時間的洪流再向前,投奔革命的民主青年在“斗爭”高潮時期成了“修正主義苗子”。襁褓中的幼女突發急病,躺在醫院滴水不進,性命垂危,特殊年代的父母由于“戴罪之身”而求助無門,叫人讀來心酸。所幸當時被“發配”在病房掃地的是一位資深呼吸科醫生,暗中看診并告知嬰兒護理方法,才得以救回一命。

至于后來章先生以知名學者出任大學校長而力行改革開放,與海外學者“破冰”,廣泛參與文明對話,擔任多處文化建設的策劃和顧問,已是眾人皆知的美談。回憶錄中寫到陳誠檔案文獻入藏華師的前前后后讀來尤為有趣。

印象很深的一個細節是,無論是學生時代被關“重禁閉”還是“文革”期間進“牛棚”,作者都能頂著牢獄里刺眼的燈光“瞌睡沉穩”而“一覺天亮”,實在是一種過人之處。

回憶錄寫到2011年,正是辛亥百年,章先生說這一年“全年無休”。現在想來,那時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環境得天獨厚,各地學者、中外學者交流對話不斷,史料也先后開放,真是一段“閃亮的日子”。章先生無疑是篳路藍縷的開拓者,功不可沒。

正如羅福惠教授序言所說:這些被先生自己謙稱的“凡人瑣事”,實則緊扣著百年歷史的脈動,不僅必然地帶上了國家與世界的宏大敘事的背景,而且在當時本來就是時代大合唱中的低聲部,也是今天的歷史回聲中的心靈獨白。

《紛紜萬端: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

沈松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4年6月版

推薦人:丁雄飛

推薦語:

《紛紜萬端》是近代史學者沈松僑的論文集,所收文章橫跨1986年至2010年。全書分為三部分,體現了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學術重心。第一部分“思想與人物”收入兩篇文章,分別論述章士釗與胡適。前者淵源于作者的碩士論文,后者則為紀念胡適百歲冥誕而作。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篇文章皆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臺灣地區史學界興起的思想史研究熱潮相關。第二部分“政治與經濟”是作者在八十年代末參與張朋園主持的第二期中國現代化區域研究計劃的產物。當時,作者集中考察了十九世紀中期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河南省在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等方面的變遷,遂形成三篇論文,分別探討了河南的地方基層政治、經濟作物和地方精英。

第三部分“國族與國民”反映了作者九十年代以來的研究重點:近代中國的民族主義。這一時期,作者從社會經濟史的研究回到了文化思想史領域,之所以將民族主義作為核心議題,既與蘇聯解體后,分離運動與族群沖突頻發的時代氛圍有關,也因民族主義本就是推動近代中國歷史變遷的最大思想動力。此部分收錄了作者的三篇論文,分別是對近代中國國族想象歷史脈絡與思想背景的綜述、對“國民”概念復雜意涵的梳理,以及對日常生活場域的國族化的討論。作者說,在民族主義問題上,他主要受安德森和蓋爾納啟發,采取“建構論”立場,以修正傳統的“根基論”觀點。雖然概括而言,確實如此,但實際上其分析更為復雜,毋寧是辯證的。他認為,“所謂民族想象,并不是虛構,也不是造假”,而是“以固有的文化、歷史資源為基磐”,關鍵在于“如何妥善運用過去所遺留下來的歷史的與意識形態的諸多選項”。

回顧作者的整個治學生涯,發表不算多,但就這本文集看,可謂精彩紛呈。我們能讀到豐富的理論資源、宏大的比較視野、清晰的綜合能力、精到的結構化思維。如此對學界的貢獻,未必遜色于那些著作等身的學者。

《故國曾在:我的巴勒斯坦人生》

【巴勒斯坦】薩里·努賽貝/著 【美】安東尼·戴維/文字協助 何雨珈/譯,當代世界出版社·理想國,2024年7月版

推薦人:鄭詩亮

推薦語:

讀《故國曾在》的時候,我的內心一直是復雜的。一方面,處在目前的國際政治形勢之下,這本今年7月出版的大部頭可謂無比應景。作者薩里·努賽貝的家族世世代代都是耶路撒冷的高官,堪稱“世家子弟”,而他本人則曾在牛津、哈佛求學,后來擔任耶路撒冷圣城大學的校長,被阿拉法特任命為駐耶路撒冷代表。正是因為這樣的背景,他得以見證、參與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阿拉法特、沙龍、貝京等舉足輕重的中東政治人物也有接觸——他的這本自傳,成了“一個人的巴以沖突史”,從中我們能以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巴以問題這一出由糾葛千年的多種因素積累而成的文明慘劇。另一方面,也恰恰是由于時局的映襯,薩里·努賽貝包含理想主義色彩的呼吁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他多年苦心孤詣的奔走努力顯得那樣的徒勞無功。這位一生致力于通過非暴力方式解決巴以問題的學者,因為堅持溫和的和平主義立場,既被巴勒斯坦的激進分子視作叛徒、“巴奸”,又被以色列當局形容為“披著和平羊皮的最兇狠的狼”。這不僅令人沮喪,更會帶來生命危險。

閱讀過程中,我不免在想,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著薩里·努賽貝不斷前行呢?書中給出了很多答案:悠久的家族傳統與良好的家庭教育、對祖國與人民的深切的愛、對伊斯蘭先哲的經典的研讀……而我個人更受觸動的,是一些與文學相關的細節:薩里·努賽貝的愛好是寫童話,會在耶路撒冷的大學里開設文學課程;他被以色列警察逮捕時,隨身帶著一本《銀河系漫游指南》(或譯作《銀河系搭車客指南》),在獄中還在讀這本無厘頭的吐槽神作;他為了了解以色列,很早就學習了希伯來文,博覽以色列的小說與詩歌,并深深地被阿摩司·奧茲的長篇小說《愛與黑暗的故事》打動,讀遍了能找到的所有奧茲的作品……從這些細節中不難看出,薩里·努賽貝擁有一顆天真而滿懷好奇的赤子之心,這樣一顆赤子之心,會在無邊的黑暗中燃起溫暖而明亮的小小火焰,既照亮自己,也鼓舞他人。

《何方妖物:點石齋畫報志怪圖譜》

盛文強/編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鳳凰空間,2024年9月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語:

《點石齋畫報》1884年創刊,由上海《申報》附送,每期畫頁八幅。1898年停刊,共發表了四千余幅作品。內容“選擇新聞中可嘉可驚之事,繪制成圖,并附事略”,展現了晚清各階層人群的面貌和社會變化。這是大家都有了解的。其中有不少涉及志怪的內容,以往只是翻閱時零星看到,雖曾偶爾想過全部翻檢以了解晚清志怪傳統的特點,最終還是懶了。所以這次看到盛文強先生編輯的這部書,立刻毫不猶豫下單。最初知道作者,是他專注海怪圖像,后來視野逐漸擴大,延伸至廣義的志怪圖像。所以由他編輯這部書,確實最合適不過。

本書從四千多幅作品中,選出三百幅,分為精怪、鬼魅、狐仙、異物、怪胎、妖術六卷。每一則占兩頁,左邊是畫,右邊是錄文和釋評,完全按照“左圖右史”的傳統編排。其中最多的是鬼魅,有97則;精怪有90則;狐仙較少,只有15則。我先讀了鬼魅和狐仙部分。《點石齋畫報》的主筆是吳友如等人,對圖像的評價我沒有資格,所以更關注其中的文字部分所體現的志怪傳統在晚清的變化。

對于文字作者,陳平原先生認為:“起決定作用的可能是畫師,也可能是文字作者,更可能是雙方協商的結果。事關畫報社內部的操作規則,缺乏史料,只好存疑。倒是為《點石齋畫報》撰文的,并非畫師本人,這點基本上可以斷定。……最大的可能性是:畫報社內部分工合作,繪圖與撰文各司其職。撰文與書寫可以合一,但文圖二者的制作,應該是分開的。仔細品讀,不難發現同一事件的敘述,圖像與文字之間,常常出現縫隙。”無名氏的作品,雖然文從字順,但是比之紀曉嵐、袁枚等,肯定遜色不少,更重要的是,紀袁等人對幽冥世界的認識有自己的看法,而畫報的文字作者終歸是看圖說話,但另一方面,倒是可以了解社會一般層面對鬼的看法。

比如,涉及縊鬼、溺鬼的記載較多,共14則,僵尸有6則,雖然內容上并無新奇之處,但可以想見人們對強死的恐懼感還是根深蒂固,且此類情節離奇的重口味記載更易制造“爆款”。比如,235頁的“僵尸會親”,只看標題就忍不住要翻看,但內容卻極簡單。反之,涉及冥府運作的記載較少,如明清時期冥府最風光的基層官員城隍,只有4則,其中有一則還是借用《子不語》的。對一般人來說,了解冥府機構運作這種無用的知識沒有意義,還是反映因果報應的爽文更為吸睛。至于紀曉嵐熱衷的討論鬼世界的規則、底層邏輯等特點,在這些記載中幾乎都沒有。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畫報畢竟是新聞紙,不是時評,更不是理論探討,所以,主要宣揚的還是這類觀念:“蓋冥間最重孝子悌弟,雖有大罪,亦可抵消。惟奸夫淫婦,則厥罰綦嚴,永不得轉輪人世云。”(299頁,“陰曹視事”)

當然,也有幾則比較有意思的,如217頁的“善解鬼話”:

南人呼鬼,音如舉,稱物價之貴,音如據,謂歸去之歸,音如居,義各不同,而音則同。有先正某公,未第時讀書空宅,宅素有怪,一夜燈坐讀,三更后,陰風自來,窗戶為開,但見似人非人者數輩,擁而入見公。一鬼呼曰:“有鬼。”群鬼齊呼曰:“大鬼,快鬼。”紛紛竄去。公不解所謂,即亦置之。是年舉于鄉,明年聯捷,入詞垣侍禁近,不十年而官一品,告終養乃歸,偶舉此事以告人,人曰:“此鬼有先知。有鬼者,有舉也。大鬼者,大貴也。終養之告,抽身歸去,所謂快鬼者,快歸也。三字之義不同,而音則同。

鬼說方言的記載,在志怪中較為少見,這里提到說滬語的鬼,讀來頗有趣味。373頁的“鬼話”一則,也很有意思:

豫人張元達流寓吳城,賦閑日久,一家數口,待哺嗷嗷,無可為計,將圖自盡。乘夜啟扉潛出,奔至葑門外某姓墳旁,瞥見相離數步之遙,有三人席地聚語,異而聽之。一人曰:“求死莫如赴水,泠然沁骨,汩然滿頤,如渴得漿,如熱得涼,莫樂于此也。”一人曰:“燒死尤勝,炙手可熱,著體皆融,赤面如福德神,黑面如元壇帥,巍巍顯赫,不亦顧盼自雄乎?”末一人曰:“二君之言皆非也,死莫妙于自縊耳,兩足蹈空如躡云,一項懸繩如吸月,雖千秋架上,不及如是之逍遙自得也。”張聽畢默笑,人之求死,尚有何樂?乃猶為是斷斷。少頃,見三人以爭論而至交詈,其聲啾啾,不禁大駭。天亦漸明,人忽不見,始悟為鬼,遂不復萌死意,懊喪而歸。

溺鬼、縊鬼和燒死的鬼為了求替身,紛紛夸贊各自的死法好,最后誰也沒有成功。當然,此條亦有所本,《子不語》卷九“鬼爭替身人因得脫”講的就是溺鬼和縊鬼爭奪生人替身名額之事,雖未提到燒死鬼,但敘述更為生動有趣。

至于狐仙部分,因為樣本太少,很難看出什么特點,大概因為狐仙信仰在北方更盛吧,上海的狐仙故事比較寥寥。

《呼喚我的名字》

【日】上村雄高/著、攝影 王思思/譯 夏心蕾/審訂,深圳出版社,2023年7月版

推薦人:顧明

推薦語:

“2011年3月11日,福島縣,福島核電站爆炸。人類撤離,家庭成員——貓和狗,不得已被遺棄在荒廢的家園。……殘垣斷壁間,這些弱小的生命,在人類都無法生存的土地上,艱難度日。……在福島核電站半徑20公里以外的區域,即使是避難所,也只允許人類進入,貓和狗無法與主人同行。……這本書的主角,是位于福島核電站西北30-45公里飯館村的小貓和小狗們,一群無法與主人同去避難所的毛孩子。……小貓和小狗們獨自住在曾經的家中,盼望著家人歸來,盼望著家人再次呼喚自己的名字。”看到這樣的文字,實在無法令我不下單買一本,卻又總是不忍心翻開來看一眼。《呼喚我的名字》是一本攝影圖文集,作者上村雄高是名攝影師,在福島核電站事故一年后進入飯館村,前后出入250多次,拍下這些留守的毛孩子們。即使是事故發生十多年后,飯館村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搬了回來,這些留守的毛孩子只能孤獨而艱難地活在這片被輻射污染過的土地上。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他們,上村雄高一次次獲得了心靈的治愈。他并不是要去苛責這些毛孩子的主人,也不是對于政府避難政策的不滿,更多的是喚醒人們對于自然、對于環境的關注,就像他寫到的,看到這些曾經安全的家園、可愛的毛孩子,“尚有余溫的生活痕跡和周遭死寂形成的反差,加劇著我對核輻射的恐懼”。

《漫畫人生》

【法】讓-雅克·桑貝、馬克·勒卡爾龐蒂耶/著 【法】]讓-雅克·桑貝/繪 周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9月版

推薦人:方曉燕

推薦語:

本書以年代為序,用自述、訪談、書信、照片及各個時期的畫稿串起了讓-雅克·桑貝長達七十年的漫畫人生,他的自學成才、風格練習,他無時無刻不深陷其中的創作焦慮,他與《西南報》《巴黎競賽畫報》《快報》《笨拙》《紐約客》等刊物的合作,以及《小淘氣尼古拉》《勞爾的小秘密》《夏先生的故事》等作品的出版始末與創作自述。

桑貝喜歡自比挖土工,一個在腦子里不停挖掘、像尋寶一般挖掘漫畫點子的人,看他解說自己的創作是尤其有趣的,他說:“不得不說,誰都有那么點不著調,得付出極大努力去試圖擺脫這種平庸。因為很多時候做不到,所以會對自己和別人撒謊。在《蘭貝爾先生》里面,我很喜歡有個場景,有個人在某個時刻說了一句:‘啊,我想起了和我的塔希提女朋友在一起的日子。’另一個人搶白道:‘有過塔希提女朋友的人不是你,是我!’那個家伙回答:‘說得好像只有你一個人有過塔希提女朋友似的!’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這個,我很喜歡。生而為人的無盡悲哀令我們‘難以安慰又充滿歡樂’。一群不成器的小人物,互相嘲弄……自吹自擂、自欺欺人是很糟糕的,因為這會給人的內心深處留下無法忍受的可鄙的悔恨和深深的恥辱感……我就自吹自擂過,我還清楚地記得隨之而來的那種痛苦!”再比如,他說:“對于《紐約客》來說,最理想的封面是畫里什么都沒有發生。可是什么都沒有發生畫起來很難。”

馬克·勒卡爾龐蒂耶說:“桑貝要的是‘迷人’而不是‘驚人’,他擯棄現實主義手法,更巧妙地讓讀者領會日常生活中為各種問題所困擾的浮淺與徒勞。”“縈繞在桑貝心頭的是渺小的人與其面臨的各種問題之間這一極為常見的反差,他讓我們仔細玩味無限大的世界與我們狹隘的心胸之間的反差。然而,當其他人選擇憤世嫉俗或冷嘲熱諷,桑貝卻用略帶憂傷的樂觀主義看待世界,不責怪,僅僅提出建議,將之付與讀者的睿智。”——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迷戀桑貝的深層原因。而對此,畫家本人顯然是自覺的——“我其實不怎么畫那些應受譴責的人,需要辯解的人。我不為他們辯解,他們活得挺好……我畫的人物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我們只求設法活下去。”“也許是因為我對自己懷有些許同情。我了解自己的缺點,我的同胞們有著相同缺點。面對這些缺點我試著會心微笑,而不讓自己去冷嘲熱諷。”“我希望有一天能讓觀賞者從我的畫作中體會到某種說不清道不明、難以捉摸的東西,一個動作,一個步態就能揭示某人的整個人生。”

《玫瑰的名字:圖像小說I》

【意】翁貝托·埃科/著 米洛·馬納拉/編繪 陳英/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8月版

推薦人:韓少華

推薦語:

《玫瑰的名字》就是翁貝托·埃科的《玫瑰的名字》,“圖像”來自米洛·馬納拉。

看到Milo Manara的名字,第一反應是“買”。事后哪怕有朋友跟我講說“沒出完吶”,我還是覺得“這很難得,或許是馬納拉在內地惟一的出版得了的書了”。

事實上,去舊書平臺查一下,赫赫有名的《波吉亞家族》也被重新拆分組合畫面成為連環畫出版過。

這本書——或者說尚未出全的這套書——無需太多溢美之詞了,喜歡的人肯定該喜歡。翁貝托·埃科筆下的中世紀奇詭畫面,經過米洛·馬納拉的再造得到具象化。中世紀的氣味好像穿透紙面襲來,修道院引以為傲的藏書樓在畫面中龐然大物如法魯斯……

喜歡的人肯定也會有遺憾。據說有翻譯校對上的瑕疵,我只看了圖畫,所以也沒注意到。猜想馬納拉的圖像也必然會遭遇一定程度的“加工”,但是想想也就算了……“昔日玫瑰以其名流芳,今人所持唯玫瑰之名”。

《日本人為什么不再被狐貍騙了?》

【日】內山節/著 熊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4年9月版

推薦人:龔思量

推薦語:

在許多日本文化作品中,會出現“被狐貍迷住了”、“人被狡猾的狐貍騙了”的故事。然而,本書作者內山竹表示,1965年后日本人被狐貍騙了的故事幾乎消失不見。那么,究竟是“狐貍”變了,還是“人”變了?作者以歷史哲學的視角,提出了一系列解釋。過去的人們在擁抱科學和客觀性,著力發展經濟與技術的同時,開始失去聽見“自然”聲音的能力。在“持續進步”的歷史敘事中,“被狐貍欺騙”的故事被視作愚昧的鄉下迷信,而傳統村落的居民也接受了“科學才是進步的”、“科學真理才是唯一真理”的看法。

在經歷這樣的轉變后,人們與自然分割開來,村落的歷史、人與自然的交流史、民眾的精神史都發生了重大轉變。思想的變化帶來了觀察視角的變化,過去時常發生的民間軼事,突然在全國都銷聲匿跡。對于很多人關心的:人被狐貍騙的故事都是真的嗎?作者這樣寫道:這些故事是否屬實并不重要,唯有探尋“人為何不再被狐貍騙了”才能得知更多真相,才能重新捕捉那些“看不到的歷史”。

《新生育時代》

沈洋、蔣萊/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北京貝貝特,2024年10月版

推薦人:朱凡

推薦語:

這是一部研究“二孩時代”開啟以及進入“三孩時代”之后的中國新生育時代的社會學著作。作者之一蔣萊在序章中套用香港作家亦舒的名言“婚姻猶如黑社會”,聲稱生孩子的“黑社會”性質更甚婚姻——“沒有加入的人總不知其可怕,一旦加入又不敢道出它可怕之處,故此內幕永不為外人所知。”看似驚人之語,其中卻不乏真相,生育之后發生在家庭中的矛盾和挑戰往往被新生命帶來的歡樂和忙碌所掩蓋,因而很少被公開講述。這部聚焦新時代母職的學術著作以生動客觀的筆觸記錄下了40多個媽媽的生育故事,并將她們的生育選擇和經歷置于其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中進行考察,在生育黑箱上打開了一道縫隙。

全書正文分為生育決策、母女關系與生育觀、為母之路、事業與家庭四個章節,涉及冠姓權、性別偏好、單親撫育、全職媽媽、跨階層婚姻等話題,通過代表人物的講述和經歷對這些頗具爭議性的話題展開正面探討。雖然訪談對象多集中在來自都市中產家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70后、80后女性,但生育子女數量、原生家庭背景、生育后職業軌跡等方面的不同已經帶來了足夠的多樣性。兩位作者除了在附錄中奉上了自己作為母親的心路歷程,還將她們的個體經驗和思考融入了本書的寫作之中,這種置身其中的觀察角度消除了一般學術研究的隔膜之感,讓這部內容并不輕松的書籍讀來十分親切。

《羊孩賈爾斯》

【美】約翰·巴思/著 童彤、魯勱/譯,廣東人民出版社·樂府文化,2024年9月版

推薦人:鄭詩亮

推薦語:

十多年前還在讀本科時,每天去逛學校周邊的書店,是必不可少的一大樂趣。約翰·巴思的《客邁拉》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讀到的。閱讀體驗只能用“奇妙”來形容:三個中篇小說,分別對《一千零一夜》中的赫魯佐德、希臘神話中殺死蛇發女妖美杜薩的珀爾修斯和殺死噴火女怪客邁拉的柏勒洛豐的故事做了重述,各種反諷、戲仿穿插其中……哦,原來這就是后現代主義小說呀!

如今讀到《羊孩賈爾斯》,多年前的閱讀感受重上心頭。還是那個約翰·巴思,還是對《圣經》中的耶穌、希臘神話中的俄耳甫斯的故事的重述,以及對種種經典文學場景的戲仿……只不過,這一次,頗有一種“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的既視感: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是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和蘇聯所進行的激烈的軍備競賽,催生了種種科技發明,而在這一背景下,小說里的世界分為東西兩個校園,分別由兩臺超級計算機控制,正是在人類科學家的操弄之下,它們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進而成為人類的主宰,而小說主角賈爾斯則是一個被計算機創造出來拯救世界的羊孩。在人工智能的種種消息甚囂塵上的當下,閱讀《羊孩賈爾斯》,讓人不禁感嘆,文學自有一種能夠穿越時空的力量。當然,前提是你欣賞得來約翰·巴思的文學風格。早在多年前《羊孩賈爾斯》于美國出版之時,就有批評家指出,這本小說“適合作為小說教學的材料而不是閱讀”。

《養狗 然后……養貓》

【日】谷口治郎/著 【日】吉井忍/譯,新星出版社·讀庫,2024年6月版

推薦人:顧明

推薦語:

谷口治郎是大名鼎鼎的漫畫家,代表作有《孤獨的美食家》《散步去》等作品。不過,吸引我看這本漫畫隨筆集的原因,不是谷口治郎(并不是漫畫迷),而是“養狗,然后……養貓”(于我而言,是養貓,然后……養狗)。本書收錄了四篇漫畫和兩篇隨筆,四個漫畫故事有相對的連續性,講述“我”和妻子照護臨終的狗狗塔姆,狗狗死后,收養被人遺棄的波斯貓波魯,以及迎接波魯產子、接收離家出走的外甥女小秋一個星期的日常。開篇的《犬之飼》看得十分揪心難過,14歲的塔姆,時日無多,即使無法站立,大小便失禁,頻繁出入醫院,還堅持忍受著痛苦,不舍得離開主人,讓我不得不思考將來自己面對這樣的情形,到底是該和狗狗一起堅持呢,還是選擇安樂?關于死亡的沉重話題后,養貓的故事就是關于生的了,溫暖很多,“我們的心柔軟起來”。兩篇隨筆分別講述谷口治郎自己養狗以及以自己的經歷創作出版《犬之飼》的經過,也談及了那時日本的一股寵物熱潮,那是1990年代初。

《永不停步: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傳》

【加】羅斯瑪麗·沙利文/著 陳小慰/譯,中信出版集團/中信·無界,2024年4月版

推薦人:臧繼賢

推薦語:

這是一本比較特殊的傳記。當傳記作者向阿特伍德提出撰寫這本書的想法時,阿特伍德一開始誤解了她的意圖,說:“我還沒死呢。”這本書的內容并不是關于阿特伍德的整個人生,而是止于1970年代末,那個時候阿特伍德已經成為知名的國際作家。作者想在這本傳記中記錄一個既獨立自主,又能很好掌控藝術與生活的女性作家,但這對阿特伍德也是最難以接受的部分——她可能會被寫成一個榜樣。作者想知道阿特伍德作為一位女性作家,為什么對寫作有著堅定的信念,為什么對自己的創作充滿自信。幼年的叢林生活經驗像是阿特伍德生命中的底色,讓她有一個立足點反思城市生活——“城市世界才是一個可怖之地,在那里她必須要學習神秘的行為準則,而這些準則被其他人視為理所當然”。家庭教育對阿特伍德的影響巨大,父母并沒有讓她覺得自己是個不同于男孩的女孩,沒有培養她成為刻意去取悅他人的人。后來阿特伍德震驚地發現,“大多數父母都不像她的父母那樣仁慈,更常見的是極端挑剔的父母,他們總是試圖塑造孩子”。阿特伍德在最初決定成為作家的時候,滿心相信自己不可能既結婚生子又同時成為一名作家。作者為了解釋清楚阿特伍德承受的結婚壓力,詳細描述了20世紀50年代流行的“結婚崇拜”——二戰后,一些美國的大學甚至設立了“婚姻系”;在二戰結束后的十年里,《成功婚姻》這類圖書在北美出版了一千多本。總之,這不是一本僅僅關于阿特伍德的傳記,作者對于作家的女性身份十分強調,其中也有很多具有啟發意義的思考。

《憂傷的群島:查戈斯人的流散與抗爭》

【毛里求斯】南多·博達/著 曾珠/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年7月版

推薦人:鐘源

推薦語:

查戈斯群島位于印度洋中心。1783年,22名來自馬達加斯加和莫桑比克的奴隸被送至查戈斯群島的主島迪戈加西亞島,他們自此在這里重新生活、開枝散葉,地理因素讓他們與大千世界久久分隔,但促使他們變成了獨特的查戈斯人族群。然而,190年后,查戈斯人再次變成“無根者”。冷戰背景下,迪戈加西亞島成為美國在印度洋地區實施遏制戰略的關鍵島嶼。美國的戰略需求與英國在印度洋利益高度重合,英美于是聯合謀劃將查戈斯群島一步步納入其有效統治范圍。1965年,英國強迫毛里求斯將查戈斯群島以300萬英鎊代價賣給英國,以此作為允許毛里求斯獨立的條件。1967年至1973年間,英國驅逐了查戈斯群島上的居民,為美軍修建軍事基地作準備。

歷史的偶然造就了這個族群,當族群被暴力剝奪記憶,具體的、活生生的人以及他們的后代該如何自處?微弱的聲音如何被世界聽見?本書為毛里求斯前外交部長南多·博達(Nando Bodha)所著,他以查戈斯人的經歷為第一視角,記錄了這一群體在大國地緣政治博弈下幾十年來的悲慘遭遇及不屈的政治抗爭過程,是一本同時包含絕望與希望的作品。

《在阿爾巴尼亞長大》

【英】萊亞·烏皮/著 吳文權/譯,上海三聯書店·后浪,2024年9月版

推薦人:楊小舟

推薦語:

《在阿爾巴尼亞長大》更像是一部自傳體小說,而非嚴謹的回憶錄。作者萊亞·烏皮(Lea Ypi)現任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政治學系教授,研究重點是康德和馬克思的哲學思想。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作者在阿爾巴尼亞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的成長經歷,恰逢1990年前后阿爾巴尼亞經歷重大社會制度轉變。這一轉折發生時,作者約11歲。通過一個從兒童到少年的視角,Ypi生動地描繪了這一時期的個人生活,展現了國家轉型過程及其對個人、家庭和整個社會的深遠影響。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書中描述的童年家庭生活高度政治化。即便是孩童玩鬧、家中的擺件或學習外語等家庭瑣事,都充滿了政治化語言,父母和奶奶還經常為立場問題爭論。隨著作者逐漸揭開謎底,原來她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她的曾祖父Xhafer Ypi曾于20世紀20年代初擔任總理,并在1925年建立君主制期間擔任高官,直至1939年墨索里尼時期的意大利占領阿爾巴尼亞。Ypi隨后成為攝政王,并以攝政王的身份將阿爾巴尼亞王位移交給意大利國王維克多·伊曼紐爾三世,之后成為第一個協約國政府的司法部長。這一政治履歷給后代留下了長長的陰影,一代又一代受到集體歧視,包括監禁。為保護年幼的女兒,她的父母向她隱瞞了家族史,讓她接受當時的學校政治教育。

這本書蘊含著絕佳的戲劇性,時代變遷與個人認知相互交織,產生了許多黑色幽默。作為與作者年齡相仿的中國讀者,盡管對阿爾巴尼亞的了解不如上一輩熟悉,但仍能理解書中的玩笑。

有趣的是,西方讀者和阿爾巴尼亞讀者對這本書的體驗截然不同。西方讀者贊賞有加,帶著一種慣用的“看西洋鏡”的視角。2021年英語版發表后,已被譯成30多種語言。而阿爾巴尼亞語版T? Lir?是一個重寫版本。作者表示,用英語和阿爾巴尼亞語回憶的情感距離不同,英語版更為疏離,而母語版則讓她能夠情感上重新體驗那些對話,但也更具創傷性。

作者親身經歷了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轉型”對她來說,不是一紙歐洲專家的“藥方”,而是切身的生活變革——家人被迫分離、朋友陷入困頓、逃難甚至死亡。正如作者為中文版寫的序言所言,這本書展現了“政治體制如何努力促進某些道德理想的實現,卻最終失敗”。通過這個小切口的故事,作者引導讀者思考一個更宏大的問題:自由主義是如何在阿爾巴尼亞失敗的,以及這種失敗對個人和社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這不僅是對阿爾巴尼亞歷史的回顧,也為我們理解政治變革對普通人生活的影響提供了一個獨特而深刻的視角。

    責任編輯:顧明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姚易琪

    欧美与黑人午夜性猛交久久久| 亚洲一区日韩一区欧美一区a| 国产xxwwxxww视频| 亚洲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偷自产AV一区二区三区健身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