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中:破解教育“內卷”的兩種方式

陳麗
2024-10-22 16:32
來源:澎湃新聞

近日,關于如何破解教育“內卷”,兩個訪談引起大眾的廣泛關注。《十三邀》節目里,許知遠與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林小英對談“灌木也能成喬木”,播出后迅速刷屏社交媒體,熱度不斷攀升。而《經濟觀察報》以“失落的縣中”為題,對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楊華進行采訪的文章一經刊發,閱讀量迅速達到10萬+。兩個訪談同時爆火,透露出大眾期待解決當下教育問題的迫切心情。

“讓自己脫嵌出來”:破解教育“內卷”的個人之道

林小英不是第一次受到大眾的關注。2023年,她出版了《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一書,迅速走紅。

《縣中的孩子:中國縣域教育生態》,林小英/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雅理,2023年7月版

林小英敢直言,對于別人遮遮掩掩的事實、被大眾忽略的重要現狀,她勇敢地、一針見血地挑明。在《縣中的孩子》中,她提出振聾發聵的問題:全國50%的中學生是縣城中學的孩子,他們是中國教育的底色,但他們是被篩選之后剩下的孩子,不被期待,也不被關注,他們的未來在哪里?一如她在《縣中的孩子》中所展示的那樣,在《十三邀》的訪談中,林小英仍然言語犀利。她直言這些教育弊病:教育功利化、無效“內卷”、唯分數論,評價體系單一,學生的時間和空間被填滿、沒有時間探索自我,成長路線被預定、出口單一等。

林小英的話總能引起家長或學生的強烈共鳴。她那段“如果從高一開始就把孩子的學習過程錄下來,一直錄到高三,然后把它壓縮成一小時播放,你就能清晰地看到孩子是怎么由榮變枯的了”,讓多少高三的家長落下淚來,因為這正是他們的孩子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而耗費精力與活力的真實寫照。這段話又讓不少家長暗下決心,絕不讓自家孩子重蹈別人“由榮變枯”的覆轍。而“拿不到高分,你這輩子就廢了”又是多少中學生常年被洗腦的話語。也是這句話,讓很多家長恐懼不已,在孩子上幼兒園時就加入了教育“內卷”的大隊伍。

但也有很多家長看完訪談后仍然感到迷茫:當下的問題正是林教授說的問題,但出路在哪里?解決的方法是什么?

為了獲得更高的分數,家長和學生不斷投入精力,課外補習、不斷刷題,除了學習就是學習。但有時這些投入可能是一種“無效”競爭:大家同等投入,只有額外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能超過別人一點;而對于有些孩子來說,透支精力的投入未必能提高學習成績。

如何破解教育“內卷”?在《十三邀》的訪談中,林小英提出一個方法:讓自己“脫嵌”出來。

“脫嵌”是指一個系統未有機地契合到另一個系統中所產生的分離或游離狀態。“讓自己脫嵌出來”,就是讓孩子從這一單一的評價體系、單一預定路線中游離出來。

在大環境沒有發生變化之前,這的確是家長可以為孩子做的重要之事,也是家長必須提供的支持。“脫嵌”實際上是家長自行為孩子建立一個不以分數為唯一的“多元評價體系”,一個抵抗外界壓力的防護罩;在分數之外,給予孩子時間和空間,幫助他們找到熱愛的多項事情,建立面對未來生活挑戰的多項平衡點,不至于抽離成績就人生崩塌。

但“脫嵌”畢竟是以個體對抗洪流,沒有解決根本性問題,且能否一直堅持尚不可知。很多時候我們并不能修煉到絲毫不受外界影響。雖然獲得了家庭無條件的支持,但被學校和外在的評價體系打擊,最終身心出現問題;“脫嵌”一段時間后仍回到“內卷”隊伍里……像這樣的孩子和家長不在少數。

林小英在《十三邀》訪談節目中

“降低教育競爭的烈度”:破解教育“內卷”的機制之道

很多人說,我們是沒辦法改變大環境的,“巨大的機器一直這么運轉,而且加速運轉,你想改變機器是很難的。”但事實上,有一批常年扎根教育一線的學者,他們試著通過調查研究,對一些教育現象進行有深度的學理解釋,為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切實有效的智力支持。

面對教育“內卷”,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楊華教授試著從機制上,即從根本和源頭解決問題。楊華從2018年開始關注縣中教育,每年都會組織團隊去各地縣中調研,去過十幾個省、四十個縣、近百所中學,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其新近出版的《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一書中,他詳細分析了教育“內卷”的深層原因。

《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楊華/著,當代中國出版社&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2024年7月版

首先,他糾正了幾個誤區:

(1)“內卷”不是應試教育導致的。“恢復高考以后,高考制度就存在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也有高考改革,但沒有出現全民教育焦慮。……高考改革最多是加劇了社會的教育焦慮,但不是教育焦慮的源頭。”“內卷”是應試教育極化的表現,而應試教育極化另有深刻的原因。

(2)“現在的80后、90后家長較前輩更重視子女教育”和“階層分化與競爭”導致“內卷”,這兩種觀點也站不住腳。他反問:“是因為先有家長介入小孩教育,加強教育競爭,再有教育焦慮;還是因為教育競爭激烈了,家長的焦慮加重,才有了家長的重視,從而更深地介入小孩教育?”

“同樣的問題,是先有一定強度的教育競爭和焦慮,才加劇了不同階層參與教育競爭的動力,從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還是先有階層之間的分化與競爭,才有了不同階層之間的競爭行為,最后制造了全民教育焦慮?”

(3)破解“內卷”不是消除“教育競爭”,而是“降低教育競爭的烈度”。有人說,既然大家是為了上一個好高中而卷,那干脆不分優質高中和普通高中,升學壓力小了,就不卷了。但事實上,如果將集中的高中教育資源平均分配到其他高中,高中多了,確實可以分散競爭壓力,但是由于教育資源被稀釋,一所高中都辦不好,那么它們在全省高考競爭中都會考不好。

高考指標是既定的,需要競爭才能獲取;教育資源是稀缺的,需要一定程度的集中才能參與高考指標的競爭。關鍵不是消除“教育競爭”,而是將“教育競爭的烈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其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造成教育“內卷”的根本原因是縣中衰弱,使教育競爭的范圍變大了。

他提出最小范圍競爭定律:范圍越小,壓力越小,焦慮越輕。教育焦慮實質上是擇校壓力,與教育競爭強度有關,教育競爭強度越高,教育焦慮就越重,反之則輕。在競爭指標既定的情況下,教育競爭強度又與參與教育競爭的人數有關系,人數越多,競爭強度越高,反之則低。

如果高考競爭主要是以縣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參與全省高考競爭,而非個體家庭直接參與全省家庭之間的競爭,那么,在省域內則是縣與縣之間的競爭,更具體的是縣中之間的競爭;而學生及其家庭只參加縣域范圍的競爭,也就是升入縣中的競爭。對于這種競爭,教育焦慮是有,卻在人們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但現在,由于縣中衰弱,教育變成以家庭為單位,在市、省進行競爭,難度一下就放大數十倍、數百倍。

舉例來說:假設全市有15個區縣,每個區縣都有一所全力支持的縣中。如果資源集中在縣域,那么高中生就是以縣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參與全省高考競爭,競爭壓力指數假定為10,家長的教育焦慮指數也是10,就在學生、家長和全社會都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因為全縣域社會都知道,只要考上了縣一中就能考上大學或比較好的大學。比如,每年有一兩個或兩三個清北生,有固定比例的重本率和本科率,每次考試只要在全校某個分數段內就知道能夠考上什么樣的大學。但是,如果將優質高中教育資源如優質生源、優秀教師集中到地市某一兩所中學,就相當于所有縣一中都衰弱,全市中考生只有考進這一兩所中學才有考上好大學的希望。全市家長都有這個意識,就會有較強的選擇這兩所學校的焦慮,學生就有考這兩所學校的壓力。這時候,競爭壓力指數就會增加15倍,變成150,家長的焦慮也會猛增15倍。家長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這一兩所高中,就會從小學、幼兒園開始抓起,教育競爭的學段就會不斷下移。教育“內卷”就形成了。

在縣域普通高中里面,每個縣一般有一兩所重點建設的高中,被稱為重點高中或優質高中,抑或示范高中。這一兩所高中就是通俗意義上的“縣中”,它們寄托了全縣城鄉家庭對教育改變命運的期望。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縣域中學生只要考進了縣中,就等于“一只腳踏進了重點大學校門”。然而,近十年來,不說縣域的其他高中,即便是這一兩所較好的高中也面臨著全面衰弱的局面,表現為優質生源、師資與教育管理者不斷流失,教育質量與教育成績不斷下滑,縣中高考多年看不到“清北生”,“重本率”直線下降,縣域教育生態日益惡化,地方教育信心喪失,進入惡性發展的循環。

造成縣中衰弱的重要原因是“超級中學”掐尖。最近十幾年以來,各省都培育了自己的“超級中學”以及依托“超級中學”建立的教育集團,“超級中學”有的是公立的,有的是私立的,教育集團都是資本控制的。“超級中學”(及其教育集團)通過在全省范圍內“掐尖”招生維持高清北生數量和重本率,從而賺取社會聲譽和資本收益。一個“超級中學”起來了,無數的縣中衰弱了、市中衰敗了。縣域、市域社會不再信任縣中和市中,認為只有進了“超級中學”才能考上好的大學,進縣中、市中沒有前途,于是全省初中生都盯著幾個“超級中學”,小學生家庭也都在為能進“超級中學”做準備。這意味著全省學生跨越了縣域、市域,在全省范圍內競爭少數“超級中學”。假設一個省有10個地級市(州),以地市為層級、以市中為載體的競爭,壓力指數是150,那么學生個體在全省范圍內的競爭,壓力指數就會增加10倍到1500,家長的擇校焦慮指數也猛升至1500,是在縣域以縣中為載體參與競爭的150倍。也就是說,只要一個省“超級中學”橫行,縣中衰弱,教育競爭壓力和擇校焦慮指數就會極度提高。這就是最近十幾年會出現全民教育焦慮的根本原因,也是教育內卷的根本原因。

而在這種大環境下,衰弱的縣中為了自救,將應試教育極化,即讓應試教育變得更極端。“三苦精神”在縣中被廣為強調,即領導苦管、教師苦教、學生苦學。早晨6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跑步去食堂,吃飯時間只有15分鐘;每周只休息半天,一個月只休息一天……諸多“內卷”措施就出現了。但由于優質學生被“超級中學”掐尖,縣中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和教學效果受到極大影響,學生也因為失去榜樣和參考而進步甚小,即使拼盡全力,也只能考上大專,至多考上普通本科,與一本無緣。

楊華提出的對策是:拯救縣中。要拯救縣中,首先是要規范“超級中學”的辦學和招生,掐斷“超級中學”跨區域“掐尖”的政策鏈和利益鏈。只有阻止了“超級中學”“掐尖”,重構縣中生源結構,拯救縣中的其他政策才能發揮作用。只有縣中重新站起來了,把中考競爭限制在鄉域、高考競爭限制在縣域,或者中考競爭以鄉域為層級、以鄉校為載體,高考競爭以縣域為層級、以縣中為載體,教育的競爭壓力和擇校焦慮才能在根本上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遏制。而這一對策已經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對教育均衡化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

盡管自己的研究重心是從機制上破除教育“內卷”,使孩子們在合理的教育競爭烈度下成長又成才,楊華也強調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而不是做題的機器:“高中不應該這樣一味強調應試、得分,而應該更多關注對“人”的培養,讓學生發展興趣愛好,想打球就打球,想讀小說就讀小說,人得有自己支配的時間去思考,才能認識世界。”

破解教育“內卷”,林小英教授和楊華教授提供了不同的方法。“把自己脫嵌出來”,深根于教育的本質,也有“多元智能理論”作為支撐,針對每個受教育的個體,是個人及父母可以實行的,也可以暫時讓孩子不被時代洪流裹挾。“降低教育競爭的激烈程度”則從改變機制入手,更長遠,也更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內卷”的大環境問題。兩位學者的初衷,都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著想,為了讓孩子們,尤其是縣中的孩子們能跳出“內卷”的怪圈,成為擁有獨立人格和豐富生命體驗的個體。

    責任編輯:顧明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劉威

    亚洲激情一区| 日本韩国亚洲欧美在线| 肥伴老妇水多乳大小说|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AAA片| 公么的粗大满足了我好爽|